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德经代表老子的什么思想
思想: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扩展资料:
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老子关于“和”的思想与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的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的中心,其中的和谐思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理想化关系,
而老子及道家的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万象的本源,万物万象源自于道,道是本然与终极的存在,没有源头。
老子认为人类所见的二元对立世界是假象。道是整体的,不是二元的,是超越感官的。
老子认为入道的方法是过简单安静的生活(致虚极守静笃),持续的减少自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争,少欲)。
老子提醒众人,不要专注于有的世界(假象),而要关注无的世界(有生于无)。不要陷入善恶是非的二元价值观内(善恶美丑),要多思考宇宙本源(道)。不要只从书本上寻道,因为语言有局限,无法充分描述道(道可道非常道)。
为何老子崇尚无为?因为道的本质是无为,不是人为。
老子的核心主张与佛家的核心主张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读懂老子的,很容易读懂释迦摩尼,反之亦然。
老子先生的核心思想就是万物以天道(主要指对立统一规律)为尊,天道既万物之母,万物拥有天道的高贵基因及运行特性,所以万物是神器,也就是说人和万物是神圣的,谁都不可以轻视、侮辱、驾驭天下万物,但是万物都认天道为母,所以老子先生说了只有依道而行(仿效天道既依规律办事)的国家体制(大制)才能使万物归附,从而实现长久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核心思想,我想大体可以《道德经》第八章探得究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有利于万物生长、生存,并且不引起万物纷争,并且始终保持恭敬、谦卑态度以待人接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佐证。
老子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个是对万物的解释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一个是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关于无为而治以我的理解多啰嗦两句:他叙述为“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君王不仁以万民为刍狗”。这里的“不仁”不是无情无义而是不偏亲偏爱,与孔子的“仁者爱人”相对应,不要对君王的维护过于偏爱。国家兴亡也遵守矛盾对立的自然规律性。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同一种料子(无名)做成的,而且由同一个原理支配。因此,老子主张严格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雏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雏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