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庵记翻译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21
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

译文: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写作原因:请看顾炎武的写法。在作为全文之纲的第一段中,他通过平淡的叙述已在思考:范养民为什么要徒步到华山当道士,为什么在数年后才能造屋,而且造在华山最高峰的西峰之左,还要取名为“复庵”。而在逐步深入的求解中,初步找到了答案,便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段末了点明: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士,他是另有寄托啊!
事实是,他原为东宫伴读,甲申事变后,听说东宫西去,便弃家走到关中,以尽职责。无奈其不知所之,只好沦落为道士。等待数年,热切的行动化作冷静的思考,快速尽责的激情转为长期缓图的耐力。所以,才在清廷王化不及之地、道教财务登记例外之所、很适合他遗民身份的环境里隐居下来。
但是,他在思考什么问题呢?顾炎武51岁写这篇文章时对二十年前范养民的思想痕迹是无从也不必窥探的,因为解读过程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活体验的激活而深入一步,甚至把认识渗透到当事人的生活细节而把他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
当顾炎武一宿其庵,开户而望的时候,他便对范养民数年的苦心经营悄然大悟了,他甚至可以对他谬托知己了!这时,只有这时,他把雷首山、绵上山、太行山、碣石山一一排列眼前,把伯夷叔齐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把自己曾经十谒明陵的故事一一落实其间,从而形成一种怎样的民族气节和崇高之志啊!而第一段的所有伏笔乃至房屋东向以迎日出的深意,也都昭然若揭。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译文】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东宫二太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将要向西逃,于是舍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译文】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宫观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无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上山隐现在云烟的上面,好像看得到。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拥有而不得实现的心愿。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原文】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原文】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蒋山庸,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陕西华阻,车于山西曲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青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所作山水小品,字里行间多有亡国之概,复明之志。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题记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在清兵入关后,即守节归隐,诏征不赴,著书立说。这篇小品是作者在65岁的暮年登临华山时所作,它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写景抒情,而是将热烈的爱国情感与深沉的亡国忧愤寓托其中,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首先,文中的一景一事,无不意蕴丰富。如复庵暗寓复明之志,庵主的人品操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其次,文中典故颇多,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介之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了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相关问答:

#13059356378#:复庵记翻译
微阮琛: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译文】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

#13059356378#:所在换成现代汉语是什么?
微阮琛: 一、古文中的“所在”这个词有两种解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是:1、. 指存在的地方,强调不在别处所在 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明· 顾炎武《复庵记》2. 到处;处处 所在多有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13059356378#:文言文中的岁余如何翻译
微阮琛: 文言文中的 邃 如何翻译 ①<名>田间小水沟。《考工记·匠人》:“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②<动>通达。《淮南子·精神》:“何往而不遂。” ③<动>顺利成长。《韩非子·难二》:“六畜遂,五谷殖。” ④<动>成功;实现。《复庵记》:“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⑤<...

#13059356378#:忘庵王先生传文言文
微阮琛: 翻译:(王冕)偷偷进入学堂听各位学生诵读课文,听完之后就默默记背下来。 ③暮归,忘其牛。 (王冕)暮归,忘其牛。 翻译:(王冕)晚上回家,忘了带回自己的牛。 ④已而复如初。 已而(王冕)复如初。 翻译:停止之后(王冕)又和从前一样了。 ⑤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读书声)琅琅达旦。 (王冕)夜出,...

#13059356378#: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68)涉 shè
微阮琛: (顾炎武《复庵记》) --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相关阅读: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21)度 dù (41)假 jiǎ (61)去 qù (81)素 sù (101)要 yào (2)安 (22)非 fēi (42)间 jiān (62)劝 quàn (82...

#13059356378#:有房有车用文言文
微阮琛: 【译文】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共有多少了。(注:无俄:没有片刻,“俄顷”是“不久”的意思;懈:松懈,这里指“减弱,停歇”;凡:总共;几:多少)希望对你有些帮助啦!3. 复庵记文言文翻译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

#13059356378#:说翻译成文言文阅读答案
微阮琛: ③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④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 ⑤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2. 文言文 三篇 翻...

#13059356378#:文言文翻译重点字词
微阮琛: (《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 4.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

#13059356378#:居功至伟的意思
微阮琛: 复庵记》: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翻译: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2、厥功甚伟[ ju gōng shn wěi ] 做到了相当伟大的功绩,难有人可比。例句:中国史上两大悍将,厥功甚伟,但在军神看来,只是个打酱油的。

#13059356378#:三国志 武帝纪 「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 中的「以」应如何翻译?
微阮琛: 。9、作语助。“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10、在。“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明末清初·顾炎武《复庵记》。11、止。“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