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家庭如何做到每个孩子平等?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21
~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特别暖心的视频:刚入园的妹妹不适应,隔壁大班的哥哥跑过来安慰妹妹,一边给妹妹擦泪一边喂饭,让网友们不禁感叹,这是什么神仙二胎家庭啊!
现在二胎、三胎家庭很多,相爱相杀也是家常便饭。有人戏称:姐妹组合是最好的,双层保暖贴心小棉袄;哥妹组合也不错,一般哥哥都会护着妹妹;姐弟组合虽然相爱相杀,关键时刻又双向奔赴;最惨的是哥弟组合,一言不合就打架,拆起家来更是堪比哈士奇……
无论是兄弟姐妹哪种组合,多孩的家庭少不了磕磕碰碰,尤其在生了二胎以后, 大孩子经常会觉得父母“偏心”,从而产生一些情绪,甚至心里留下芥蒂。
很多父母就会思考:如何平衡对每个孩子的爱?如何一碗水端平?
我只能遗憾地说,平衡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做不到平均的等分。
比如,很多人在生大宝时,由于是第一个孩子,都会格外上心,做好孕期及产后的各种工作;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时,你可能轻车熟路,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
但是,由于你生第一个孩子时缺少经验,也难免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而这些错误在今后又会避免,因此老大也不是完全享受了优待,还承担了试错的风险呢!
而从怀孕到生下老大、和他成长相伴的这一过程,是属于你们两个人独一无二的记忆,这份爱是无法复制的,可以说,父母们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独特的。
很多父母在生了二胎后,关注点也往往容易放在二宝身上,从而忽略了大宝的感受,比如说吃饭时几个大人手忙脚乱给二宝喂辅食,而把大宝晾在一边,这是一种被家庭排斥在外的疏离感。
有的父母想尽可能做到公平,于是吃什么都是两样,或者买玩具、衣服也都是一式两样,就觉得这样就没什么可说了吧?你再不满就是你不对了。
可是不要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二宝爱吃蜜糖,大宝可能爱吃酸枣,看似公平的处理方式,总会让一方认为:你看,都是因为迁就你!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曾经说过:“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平均主义,有时只是成年人图省事的做法。而一碗水端平,也并非是最合理的选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需求,个性化满足他们才是真正做到每个都爱。
说到爱,很多父母自以为让孩子们建立了爱,但这种“爱”其实只是一种不被孩子理解的、强迫的行为。
比如,有的父母让大宝让小宝,有的父母让小宝让大宝……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兄友弟恭、长姐如母、长兄如父、长幼有序……是没毛病,但是这种等级分明的家族制度放在如今的世界,却有些苍白无力。
知乎上曾有个高赞答案,是一个弟弟说父母如何处理他和姐姐之间的关系:父母经常把他俩叫到面前,和姐姐说“你弟弟年纪小,你要保护好他”,同时还对他说:“姐姐比你大,你要尊重姐姐,听她的话。”
答主说,父母的这两番话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姐弟俩也按照父母的话成长着,互相扶持帮助,从小到大亲密无间,不曾闹过什么矛盾。
很多父母只记着让大宝让着二宝,却忽略了大宝也是需要被看到、被尊重的。如果父母一味偏袒二宝、或者弱化大宝的地位,也会让弟弟妹妹不那么重视哥哥姐姐的存在。
诚然,即便是一颗玲珑心的父母,也难免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当大宝感受到失落和不被关注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当他和弟弟妹妹一样年纪的时候,家里人也是这样关爱他的;他不认为自己长大了,他还是孩子,而且想要一如既往的爱护。
所以,我们不能让两个孩子成为对立的、争夺家长宠爱的敌人,而是要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亲密的伙伴。
从怀二胎开始,我们就让大宝明白,家里要添新成员啦!而你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又是小宝宝的哥哥\姐姐,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所以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照顾二宝的过程中,让大宝也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不仅会体会到父母也是这样辛苦照顾过自己,还能感受到父母对他浓浓的信任,同时也会和二宝建立伙伴关系。
一个妈妈说,生妹妹时,大宝还小,6岁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因为和妹妹玩的时候不分轻重、或者吵醒妹妹,经常被家里人骂。
有一次晚上,大宝半夜醒了,父母也忘了开夜灯,黑乎乎的房间让大宝很害怕,她就缩在角落里偷偷哭,哭着哭着睡着了。
妈妈早上发现后,又心疼又不解:隔壁就是爸爸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叫妈妈呢?
大宝说,妹妹和妈妈一起睡,怕吵醒妹妹,怕妈妈生气。
孩子这样一说,妈妈才意识到他们以往都忽视了大宝的感受:吵醒了妹妹,说她不懂事;她怕挨骂不敢靠近妹妹,又被说小心眼;我们只是因为生了二胎而强迫她长大懂事,而她明明还是个孩子啊!
所以,请爸爸妈妈们记住,无论你的孩子多大,他仍旧是一个需要被关注、被爱的孩子;能够真正维系手足关系的,也唯有爱。
父母如果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孩子便不会吝啬共享父母的爱,也不会吝啬分享自己的爱。
我觉得不可能平等,做到平衡就可以了,你说的平等,有可能在你心里意味着那种绝对的平等(原谅我擅自揣测了你的想法,说错了多包涵)。生活中细节太多,您可以考虑像《清单革命》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即列一个清单,把可能会在教育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写出来,不要怕麻烦,然后再思考具体的解决办法,当然事情太多无法穷举,这就可以拟定原则,原则没有被破除,都可以有转圜余地。一点粗疏的意见,有不全面的地方多包涵
相关问答:
现在二胎、三胎家庭很多,相爱相杀也是家常便饭。有人戏称:姐妹组合是最好的,双层保暖贴心小棉袄;哥妹组合也不错,一般哥哥都会护着妹妹;姐弟组合虽然相爱相杀,关键时刻又双向奔赴;最惨的是哥弟组合,一言不合就打架,拆起家来更是堪比哈士奇……
无论是兄弟姐妹哪种组合,多孩的家庭少不了磕磕碰碰,尤其在生了二胎以后, 大孩子经常会觉得父母“偏心”,从而产生一些情绪,甚至心里留下芥蒂。
很多父母就会思考:如何平衡对每个孩子的爱?如何一碗水端平?
我只能遗憾地说,平衡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做不到平均的等分。
比如,很多人在生大宝时,由于是第一个孩子,都会格外上心,做好孕期及产后的各种工作;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时,你可能轻车熟路,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
但是,由于你生第一个孩子时缺少经验,也难免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而这些错误在今后又会避免,因此老大也不是完全享受了优待,还承担了试错的风险呢!
而从怀孕到生下老大、和他成长相伴的这一过程,是属于你们两个人独一无二的记忆,这份爱是无法复制的,可以说,父母们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独特的。
很多父母在生了二胎后,关注点也往往容易放在二宝身上,从而忽略了大宝的感受,比如说吃饭时几个大人手忙脚乱给二宝喂辅食,而把大宝晾在一边,这是一种被家庭排斥在外的疏离感。
有的父母想尽可能做到公平,于是吃什么都是两样,或者买玩具、衣服也都是一式两样,就觉得这样就没什么可说了吧?你再不满就是你不对了。
可是不要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二宝爱吃蜜糖,大宝可能爱吃酸枣,看似公平的处理方式,总会让一方认为:你看,都是因为迁就你!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曾经说过:“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平均主义,有时只是成年人图省事的做法。而一碗水端平,也并非是最合理的选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需求,个性化满足他们才是真正做到每个都爱。
说到爱,很多父母自以为让孩子们建立了爱,但这种“爱”其实只是一种不被孩子理解的、强迫的行为。
比如,有的父母让大宝让小宝,有的父母让小宝让大宝……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兄友弟恭、长姐如母、长兄如父、长幼有序……是没毛病,但是这种等级分明的家族制度放在如今的世界,却有些苍白无力。
知乎上曾有个高赞答案,是一个弟弟说父母如何处理他和姐姐之间的关系:父母经常把他俩叫到面前,和姐姐说“你弟弟年纪小,你要保护好他”,同时还对他说:“姐姐比你大,你要尊重姐姐,听她的话。”
答主说,父母的这两番话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姐弟俩也按照父母的话成长着,互相扶持帮助,从小到大亲密无间,不曾闹过什么矛盾。
很多父母只记着让大宝让着二宝,却忽略了大宝也是需要被看到、被尊重的。如果父母一味偏袒二宝、或者弱化大宝的地位,也会让弟弟妹妹不那么重视哥哥姐姐的存在。
诚然,即便是一颗玲珑心的父母,也难免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当大宝感受到失落和不被关注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当他和弟弟妹妹一样年纪的时候,家里人也是这样关爱他的;他不认为自己长大了,他还是孩子,而且想要一如既往的爱护。
所以,我们不能让两个孩子成为对立的、争夺家长宠爱的敌人,而是要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亲密的伙伴。
从怀二胎开始,我们就让大宝明白,家里要添新成员啦!而你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又是小宝宝的哥哥\姐姐,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所以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照顾二宝的过程中,让大宝也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不仅会体会到父母也是这样辛苦照顾过自己,还能感受到父母对他浓浓的信任,同时也会和二宝建立伙伴关系。
一个妈妈说,生妹妹时,大宝还小,6岁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因为和妹妹玩的时候不分轻重、或者吵醒妹妹,经常被家里人骂。
有一次晚上,大宝半夜醒了,父母也忘了开夜灯,黑乎乎的房间让大宝很害怕,她就缩在角落里偷偷哭,哭着哭着睡着了。
妈妈早上发现后,又心疼又不解:隔壁就是爸爸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叫妈妈呢?
大宝说,妹妹和妈妈一起睡,怕吵醒妹妹,怕妈妈生气。
孩子这样一说,妈妈才意识到他们以往都忽视了大宝的感受:吵醒了妹妹,说她不懂事;她怕挨骂不敢靠近妹妹,又被说小心眼;我们只是因为生了二胎而强迫她长大懂事,而她明明还是个孩子啊!
所以,请爸爸妈妈们记住,无论你的孩子多大,他仍旧是一个需要被关注、被爱的孩子;能够真正维系手足关系的,也唯有爱。
父母如果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孩子便不会吝啬共享父母的爱,也不会吝啬分享自己的爱。
我觉得不可能平等,做到平衡就可以了,你说的平等,有可能在你心里意味着那种绝对的平等(原谅我擅自揣测了你的想法,说错了多包涵)。生活中细节太多,您可以考虑像《清单革命》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即列一个清单,把可能会在教育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写出来,不要怕麻烦,然后再思考具体的解决办法,当然事情太多无法穷举,这就可以拟定原则,原则没有被破除,都可以有转圜余地。一点粗疏的意见,有不全面的地方多包涵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