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人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
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
2.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3.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们也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4.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两大关键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记忆,比如: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重要是要对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
同时,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字眼,那么这道题应该就属于是考察思维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通常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的关系并不明显;
"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能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
"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
"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5.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
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
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
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
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
你在答大题时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或者我建议你可以看《高中历史学考必备手册》最后一部分谈到的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都非常实在和具体!
扩展资料:
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
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
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
历史是我们的前辈一步步走出来的,当我们回望历史,学习历史,其实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当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可以说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so我们要如何学好历史呢?
方法/步骤
喜爱历史:既然你想学好历史,我相信你至少对它呀一定的兴趣吧!那么就让这个兴趣一直保持,带你走向历史,为你打开历史之门
课上认真:不要认为老师的内容都是枯燥无味的,及时是课本上的内容只要你用心学习也是妙趣横生的,关键是你要善于融入历史
好的笔记:课上认真听的一大特点就是做好笔记,何为好笔记?不是指工工整整得像老师的教案那样,而是指你看到他能够清晰的回忆起那堂课所学的知识。你的笔记只要你自己好认,懂得,清楚明白即可
多了解:既然有了课本上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应该是不够的吧?其次你应该更加的深刻了解课本知识的背景,人物。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使你的课本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高出其他同学一大截。
多阅读:阅读量也是很能帮助你在这个学科中鹤立鸡群,你早许多人知道这些历史不仅丰富了你的课外生活,打发了闲暇时光。更能使你学到这个科目的时候比其他同学轻松
不局限于课本:光课本知识的储备肯定是不够的,你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钻研你想要知道,了解的。
多走访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众多,虽然有些无稽之谈,但并非全都无历史价值。 要会分析,收集,整理。每当你做完一件你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学了要记,自然的记进心里:如果学了就学了罢,左耳进右耳出,又有何意义呢?不如不浪费时间,自然是要记下来的。也不必担心记不住,只要你抱着愉悦的心情认真的态度做完后大半都记得,不需花过多的时间。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 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 Leakey, 1913-1996)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 Leakey, 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 1903-1972)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路易斯的结论立刻在同行中激起了一片喧嚣的反对声。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赞成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提出的人属的标准定义,其中将人属的脑量定为等于或超过750毫升;然而,奥杜韦发现的这些新类型的脑量仅仅为650毫升,还没有跨过当时所认为的人与猿之间脑量的界河。可是,新类型的头骨确实是更象人而不是猿。怎样面对这一矛盾呢?路易斯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因此提出人和猿脑量的界河应该调整为600毫升。这种处理方法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就此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的热度。然而,随着新发现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能人作为最早的人属成员的观点最终被接受了;而且,后来证明650毫升脑量的这个头骨只是一个孩子的,成年能人的平均脑量已接近800毫升。
人属的出现是人类家族诞生以后所发生的第一次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人类家族内部的第一次进化上的飞跃。从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开始,人类才开始了以脑量飞速增加为最基本特征、并伴随有其它诸多方面进化的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人属的范畴内,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然后经过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掌握高超的技术的现代人类。
直立人
Homo erectus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智人
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智人的头骨上有刀痕,智人儿童的头骨还有着格外明显的光泽,像是经常被触摸,并可能曾用作装饰品或器皿。科学家提出,这意味着当时的智人可能以某种仪式保存了儿童的骨骼以留作纪念。这可能是人类对死亡产生某种认识和感情反应的最早例证,而其他动物都不会具有这样的复杂行为。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智人在躯干与四肢骨骼上的特征是:充分适应于直立姿态,走路时两足交替跨步。至于出现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早期智人可能在35万年前出现于东南欧,20~25万年前出现在西欧,13万年前出现于东非。以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远东地区都有智人出现的踪迹。约2万年前智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 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 Leakey, 1913-1996)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 Leakey, 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 1903-1972)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路易斯的结论立刻在同行中激起了一片喧嚣的反对声。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赞成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提出的人属的标准定义,其中将人属的脑量定为等于或超过750毫升;然而,奥杜韦发现的这些新类型的脑量仅仅为650毫升,还没有跨过当时所认为的人与猿之间脑量的界河。可是,新类型的头骨确实是更象人而不是猿。怎样面对这一矛盾呢?路易斯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因此提出人和猿脑量的界河应该调整为600毫升。这种处理方法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就此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的热度。然而,随着新发现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能人作为最早的人属成员的观点最终被接受了;而且,后来证明650毫升脑量的这个头骨只是一个孩子的,成年能人的平均脑量已接近800毫升。
人属的出现是人类家族诞生以后所发生的第一次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人类家族内部的第一次进化上的飞跃。从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开始,人类才开始了以脑量飞速增加为最基本特征、并伴随有其它诸多方面进化的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人属的范畴内,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然后经过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掌握高超的技术的现代人类。
直立人
Homo erectus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智人
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智人的头骨上有刀痕,智人儿童的头骨还有着格外明显的光泽,像是经常被触摸,并可能曾用作装饰品或器皿。科学家提出,这意味着当时的智人可能以某种仪式保存了儿童的骨骼以留作纪念。这可能是人类对死亡产生某种认识和感情反应的最早例证,而其他动物都不会具有这样的复杂行为。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智人在躯干与四肢骨骼上的特征是:充分适应于直立姿态,走路时两足交替跨步。至于出现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早期智人可能在35万年前出现于东南欧,20~25万年前出现在西欧,13万年前出现于东非。以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远东地区都有智人出现的踪迹。约2万年前智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猿人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具有人和猿的两重生理构造特征,大约生存于距今200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猿人头骨低平,眉脊骨突出,牙齿较大,具有猿和人的中间性质。他们已经能制造石器,是最早能制造工具的人。猿人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猿人的头颅、面貌像猿而四肢却很像人。已会直立行走。他们中间有的已懂使用火,并以洞穴为家。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使用比较粗糙的石斧和其他类型的石砸器。猿人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中间环节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完全形成了的人”。
大约五百万年前,古猿应该是浅色皮肤,全身遍布深色毛发,在320万年前,身体的体毛还很浓密,那么皮肤的颜色应该是浅色的。大约150万年前人类的体毛大部分消失了之后,因为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皮肤颜色变成深色的。深色皮肤的优势在于在日照强烈的地方防止叶酸的流失,阻挡过多的UV-B,具有进化优势。到直立人出现的时候,皮肤颜色应该与现代非洲人相似,不过现代非洲人的肤色差异也是很大的,要看所在地的日照环境。人的颜色再次变浅要等到智人走出非洲之后,距今也就是几万年的时间,按照一个假说,目的也是适应所处的日照环境。浅色皮肤与深色皮肤相比可以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在日照不够强,维生素D缺乏的地方会带来进化优势,深色皮肤的维生素D不足,逐渐会被淘汰。而在日照强烈的地区,浅色皮肤没有这个进化优势。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1924年,地点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个幼年古猿的头骨。后来,在南非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东非奥莫、奥杜威等地也有发现。这些化石主要是头骨、下额骨、髋骨、牙齿、四肢骨等。粗壮型体平均在40公斤以上,脑量大于500毫升,身材较高。纤细型身材高约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个属名,它包括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种(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非洲种(距今约300万年~20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种(距今约280万~220万年前)、鲍氏种(距今约220万年~140万年前)、粗壮种(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等。
原先人们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后来,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批化石,年代为距今440万年前,这批化石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这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人类直接祖先。
从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却与人类相近。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能制造工具。
能人
能人于1960年发现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奥杜威河谷。头骨壁薄,尾嵴不明显,平均脑量为637ml。颊骨比非洲古猿窄,下肢直立行走,手指能对握,身高1.2-1.3m,还能制造石器。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
1960年,就在玛丽·利基(MaryLeakey,1913-1996)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著名的“东非人”(即南方古猿鲍氏种)一年之后,她的大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onLeakey,理查德·利基的哥哥)在奥杜韦峡谷发现了另一种类型人类的头骨骨片,还发现有与之相关的下颌骨、手骨以及其他的一些锁骨、手骨和足骨。这块头骨片相对较薄,表明这个个体比已知所有的南方古猿都要体格轻巧。其他的骨骼也证明这样的推测,尤其是颊齿较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类型表现出他们的脑子要比南方古猿大出50%。又经过几年的发掘和研究,乔纳森和理查德的父亲、玛丽的丈夫路易斯·利基(LouisSeymourBazettLeakey,1903-1972)下结论说,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代表了最终将产生出现代人的那一支早期人类类型。因此,路易斯·利基把这个新类型命名为能人,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能人”这一名称是达特向路易斯建议的,意思是“手巧的人”,因为推测发现于这个时代的工具就是他们制造的。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路易斯的结论立刻在同行中激起了一片喧嚣的反对声。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赞成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提出的人属的标准定义,其中将人属的脑量定为等于或超过750毫升;然而,奥杜韦发现的这些新类型的脑量仅仅为650毫升,还没有跨过当时所认为的人与猿之间脑量的界河。可是,新类型的头骨确实是更象人而不是猿。怎样面对这一矛盾呢?路易斯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因此提出人和猿脑量的界河应该调整为600毫升。这种处理方法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就此问题而进行的激烈争论的热度。然而,随着新发现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能人作为最早的人属成员的观点最终被接受了;而且,后来证明650毫升脑量的这个头骨只是一个孩子的,成年能人的平均脑量已接近800毫升。
人属的出现是人类家族诞生以后所发生的第一次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发生在人类家族内部的第一次进化上的飞跃。从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开始,人类才开始了以脑量飞速增加为最基本特征、并伴随有其它诸多方面进化的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人属的范畴内,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然后经过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掌握高超的技术的现代人类。
直立人
Homoerectus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智人
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智人的头骨上有刀痕,智人儿童的头骨还有着格外明显的光泽,像是经常被触摸,并可能曾用作装饰品或器皿。科学家提出,这意味着当时的智人可能以某种仪式保存了儿童的骨骼以留作纪念。这可能是人类对死亡产生某种认识和感情反应的最早例证,而其他动物都不会具有这样的复杂行为。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智人在躯干与四肢骨骼上的特征是:充分适应于直立姿态,走路时两足交替跨步。至于出现时间,还有一种说法:早期智人可能在35万年前出现于东南欧,20~25万年前出现在西欧,13万年前出现于东非。以后,在欧洲其他地方,地中海沿岸,中国以及远东地区都有智人出现的踪迹。约2万年前智人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亦称北京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一种灭绝了的人,发现于中国周口店的更新世山洞堆积物中,有破的头骨和身体的部分骨骼,他在某些形态细部方面比爪哇猿人进步,但与后者相近的程度比与其他化石人类或与近代人相近的程度都大。虽然北京猿人原先是分开作为一个独特的种(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房山县(今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了在古人类学研究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1949年后又发现"北京人"化石,代表了40多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北京人"的头骨高度比现代人低,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小于现代人300多毫升,但比猿类的脑容量大得多。"北京人"已能直立行走,上肢活动自如。其居住年代在距今70多万年。在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初期,从社会发展形态看,处于原始社会初期。"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揭开了北京历史的序幕。北京人头盖骨于抗日战争中散失。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