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物理初中竞赛书欧姆定律这一章,有一个补偿电路法侧电阻,看不懂求详解
1.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I=I1=I2=…=In(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3.U=U1+U2+…+Un(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4.I=I1+I2+…+In(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5.U=U1=U2=…=Un(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
6.R=R1+R2+…+Rn(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7.1/R=1/R1+1/R2+…+1/Rn(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8.R并=R/n(n个相同电阻并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9.R串=nR(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10.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之比)
11.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阻的反比) 电路中是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就是说把这个电压表去掉后对整个电路并没有任何影响。
电路中是电流表相当于短路,就是说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根导线。
你如果在分析电路的时候实在看不懂,就把两个表用我说的方法替换一下会找到思路的。把电压表去掉,电流表换成一根导线。 一.重知识,抓基础这一点是学习好高中物理的前提,其一: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提起的基础知识是指:基本概念、定律、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有时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会造成同学们对物理概念问题理解的不足,进而对物理规律理解不透彻,形不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对进一步学习好物理,形成物理思维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决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其二: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需从高一起,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较大的台阶,只有跨过了这一台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二是因为高一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二.重实际,抓理解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初中物理学习只停留在要求学生了解物理现象,初步地接触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好多的知识点要求只是定性的要求,甚至限定条件,只作部分要求。而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知识层次更上一层楼,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重在理解,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关于练习在物理中的重要性,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记住严老的教诲:“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严济慈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做练习对理解物理规律的重要作用;“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比如在《磁场》一章中,我们会学习到现在高科技中的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霍尔效应等等,本来就感觉到《磁场》这一章抽象不好的同学,面对这么多的高科技仪器,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其实同学们没有抓住问题实质: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只是受力分析,当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平衡时,是它们的工作状态,建立两力平衡的方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要求学生要在学习物理中联系实际,重视对知识点的理解。三.重实验,抓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我们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获得巨大的动力,学习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兴趣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渠道,结合物理学的特点,实验应该是最重要的
1、V1为15v V2为3v
L1中的电流等于L2中的电流 I=(15v-3v)/60=0.2A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为0.2A
L1 的电阻为3v/0.2A=15Ω
3、
R2中的电流为0.9A-0.3A=0.6A
电源的电压等于R2两端的电压 为0.6A×10Ω=6v
R1的电阻为6/0.3A=20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实验原理:利用电桥原理,当G指示为0时(电桥平衡),G上无电流就表示G两端a、b电位相等。则电压表V读数等于R上的电压。
又因为G上无电流,所以电流表A的读数等于R上的电流。
理论上,只要根据欧姆定律:R=U÷I 的公式即得到R值。
但是,物理实验由于操作精度、观察角度以及仪表的灵敏度和刻度精度等问题,一次测量记录的值可能不准确,所以一般物理实验(不仅是电路实验)须多次重复,以便得到多次实验的平均值。而每改变一次R1就相当于重新做一次实验,实际上R1为多次实验提供了方便。
电路b:多了一个电源,不是电桥了,但依然是调节R4使a、b两点的电位相同。V读数=R上的电压,A读数=R上的电流。原理与单电源相同,只是多了一些调整的方式。
R3先调到最大是为了防止电桥不平衡时,过大的电流损坏G,减小R3,相当于提高G的灵敏度。
半偏法测电阻。用同阻值的变电箱来表示待测电阻。电阻实际大小偏小。没看图。如果错了。请自动屏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