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怎么翻译的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19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出处:出自南北朝郦道元《三峡》。
原文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du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在波浪中旋转,绿色的池塘反射出各种景色的影子。在最高的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玄泉瀑布奔腾在山峰之间。水是清澈的,树是辉煌的,山是险峻的,草是盛开的,真是情趣无穷。
秋天,当早晨天气晴朗或是有霜冻的时候,树木和山间溪流是凉爽而寂静的。高处常有猿猴细长的声音。声音继续凄凉。猿的声音从空谷中回响。声音凄婉,久久不见。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诗词赏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先说“两岸连山”。学生给的翻译是“两岸的山相连”,但我认为这个句子更应该翻译成“两岸(都是)相连的山”。乍一看,这两个翻译的意思大体还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细究呢?“两岸的山相连”,会不会出现“两岸的山连在了一起,在峡谷的上方汇合,形成类似于山洞的这么一个结构。”的歧义呢?一旦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就与原文的意思不同了。另外,如果我们逆推一下,将“两岸的山相连”转换为文言文,那就成了“两岸山连”,这明显就与原文不一样了。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其句子语序如非极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调整,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再说“略无阙处”。其中的“略无”在课本中给的翻译是“完全没有”,“无”可以表否定,那么“略”就相当于副词,充当“全”之意。学生的翻译是“没有一点”或者是“一点没有”,这两种翻译与“完全没有”很是相似,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文言文中,我们是否应当首先讲求翻译的精准。我们在翻译时常常说“信、达、雅”,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去追寻“达、雅”,一味的追求“达、雅”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初中阶段,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翻译有所放松,那无异于耽误了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另外,既然课本中给了相应的注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课本呢?
除此之外,“阙处”的翻译也有怀疑,“阙”是通假字,同“缺”,课本中给的翻译是“空隙、缺口”,学生在翻译整个句子时是这么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那么“处”呢?似乎是被遗忘了,若是“阙”与“处”是同一个意思,只翻译一次也能说得过去,可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意思啊:“处,处所,地位、位置。”二者连在一起,更应该翻译成“中断/空缺的地方”或者是“有空隙/缺口的地方”,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或者“完全没有有空隙/缺口的地方”,但又因为第二翻译两个“有”连续,有些拗口,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学生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略有不妥。

  原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句: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
  (3) 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
  (20) 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 沾:打湿。
  (25)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 裳(cháng):衣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江岸两边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儿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quē),通“缺”,中断,空缺。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在下不是学霸,只是小姐姐

两岸山峰重岩叠嶂,没有缺口


相关问答:

#15296938089#:《三峡》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周变变: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原文: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

#15296938089#:《三峡》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周变变: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原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15296938089#:三峡的逐字翻译
周变变: 《三峡》逐字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在三峡这七百里当中,两岸的高山一座连着又一座,几乎没有被隔断的地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天然的屏障一般,,把太阳和天空都遮蔽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在正午就无法看不见太阳,不等到半夜就看不见...

#15296938089#:帮我翻译一段古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虽乘奔御风不...
周变变: 翻译: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

#15296938089#:《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变变: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296938089#:三峡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该如何翻译?
周变变: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

#15296938089#: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
周变变: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出处:出自南北朝郦道元《三峡》。原文如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296938089#:三峡全诗的翻译
周变变: 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

#15296938089#: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
周变变: 三峡全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

#15296938089#:《三峡》的原文和翻译
周变变: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