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如何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文化古迹,乌镇旅游景点恢复
作者:王虹 www.yuediqu.com 2025-05-21
~
乌镇如何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文化古迹?
1、建筑保护——修旧如旧保持旧貌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2、氛围营造——保留水乡风情
乌镇在旅游线路设计上的策略是采取以线带面、逐步修复的手段,一条街,一条河,线路合理、连贯、封闭,使游人远离现代都市气息,眼中所见的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古屋,石桥,静静流淌的小河,构筑清丽、闲适、宁静的氛围,充分满足游客探古寻幽的旅游诉求。
3、节事活化——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乌镇不断完善和充实景区品牌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民间传统文化,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进行节事活化。如以3月8日国际妇女节为契机的古镇丽人节,综合当地传统的瘟元帅会、蚕花会、踏白船、香市等特色民俗的水乡狂欢节,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春节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和小型的民俗体验活动,全面展示当地的传统风情。
4、古工艺传承——展示+参与+商品
古代乌镇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虽是小镇,但在实质上却行使着相当于府衙的职能,发展了各种传统工艺。这些传统工艺是乌镇居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文化的体现,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徐昌酱院、乌香堂、乌陶坊等,游客置身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仿佛自己也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
乌镇商业历史?
1、经营主体:2006年12月,中青旅通过增资控股乌镇旅游。经过3年多的营造和培育,乌镇已逐步形成了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景区内二次消费复合经营的商业模式。目前,中青旅持有乌镇旅游51%的股权,而IDG投资控股的两家香港公司合计持股15%.
2、乌镇模式:乌镇模式以“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实现了“高品质文化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
“乌镇模式”还体现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选择上。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相应的项目股分公司,由政府相关部门注入资产作为抵押再向银行贷款,滚动推进保护工程和旅游项目开发,这样的运作机制,事实证明是成功之举。探索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乌镇旅游公司与管委会、镇党委、市旅游局不再实行主要领导++,政府只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管理。2007年初,国内著名旅游运营商“中青旅”控股乌镇旅游景区。一个是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内容商”,一个是有着遍布全国旅游服务网络的“运营商”
3、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
相关问答:
1、建筑保护——修旧如旧保持旧貌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2、氛围营造——保留水乡风情
乌镇在旅游线路设计上的策略是采取以线带面、逐步修复的手段,一条街,一条河,线路合理、连贯、封闭,使游人远离现代都市气息,眼中所见的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古屋,石桥,静静流淌的小河,构筑清丽、闲适、宁静的氛围,充分满足游客探古寻幽的旅游诉求。
3、节事活化——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乌镇不断完善和充实景区品牌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民间传统文化,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进行节事活化。如以3月8日国际妇女节为契机的古镇丽人节,综合当地传统的瘟元帅会、蚕花会、踏白船、香市等特色民俗的水乡狂欢节,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春节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和小型的民俗体验活动,全面展示当地的传统风情。
4、古工艺传承——展示+参与+商品
古代乌镇地处两省、三府、七县交接处,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所以,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虽是小镇,但在实质上却行使着相当于府衙的职能,发展了各种传统工艺。这些传统工艺是乌镇居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文化的体现,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徐昌酱院、乌香堂、乌陶坊等,游客置身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仿佛自己也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
乌镇商业历史?
1、经营主体:2006年12月,中青旅通过增资控股乌镇旅游。经过3年多的营造和培育,乌镇已逐步形成了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景区内二次消费复合经营的商业模式。目前,中青旅持有乌镇旅游51%的股权,而IDG投资控股的两家香港公司合计持股15%.
2、乌镇模式:乌镇模式以“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实现了“高品质文化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
“乌镇模式”还体现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选择上。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相应的项目股分公司,由政府相关部门注入资产作为抵押再向银行贷款,滚动推进保护工程和旅游项目开发,这样的运作机制,事实证明是成功之举。探索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乌镇旅游公司与管委会、镇党委、市旅游局不再实行主要领导++,政府只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管理。2007年初,国内著名旅游运营商“中青旅”控股乌镇旅游景区。一个是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内容商”,一个是有着遍布全国旅游服务网络的“运营商”
3、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
相关问答: